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注册即送88元- 官方网站山东德州天衢新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样板发布日期:2025-09-08 浏览次数:

  金年会,金年会官网,金年会平台,金年会登录,金年会网址,金年会网站,金年会app,金年会官方网站,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数字站,金年会娱乐,金年会体育赛事,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最新入口

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注册即送88元- 金年会官方网站山东德州天衢新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样板

  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位于德州天衢新区,于2024年6月24日在德州天衢新区揭牌成立,定位为京津冀德州会客厅,整合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产业创新服务及人才培养交流三大功能。启用一年多,该中心畅通“京津研发、德州转化”通道,已成功吸引42家企业入驻,其中22家来自北京、天津;吸引清华北大等顶尖背景项目占比超90%,一批批来自京津实验室的“金种子”,在这里加速破土抽穗,结出“德州智造”的硕果。

  当德州橙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子范启动全新的碳纤维预浸带生产线时,电子屏显示当日产量已达4吨。而在3年前,这家企业在北京的实验室里,相同产品的日产量仅有几小卷。“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德州的路走通了。”她说。该企业依靠清华大学技术团队,成为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首批入驻的42家高科技企业之一。

  2023年底,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负责人纪佳莹经历了一次深刻教训:她外出招商时,清华大学团队的一个新型复合材料项目,因本地缺乏专业中试场地,最终选择落户河北。“好项目就像高枝上的果实,看得见却摘不到。”她坦言,当时德州天衢新区虽有对接京津冀的区位优势,但缺乏承接高端科创项目的综合平台,导致许多京津科创企业,手握核心技术,却受限于高昂成本、空间制约或产业配套,难以落地转化。

  转机出现在2024年6月,距高铁德州东站仅8分钟车程处,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的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正式启用。中心是天衢新区以改革破题,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创新体制机制的产物。明确了“研发在北京、智造在德州”的发展路径,并且与对面中园科技创新创业园联合布局,明确规划:北区建设定制化中试基地及标准化量产厂房,中区设置独立研发实验室与洁净车间,南区配备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双回路供电、千兆光纤、危废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同步完善。

  北京昇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受益者。企业自主研发的光伏电站监测系统,曾在北京搁置3年未能产业化。“中心提供了2000平方米的研发场地,3个月就完成了首台设备下线。”技术总监指着正在装运的设备介绍,这批产品将用于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的光伏电站建设。目前,企业月产能已达50台套,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平台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承接难题,让好项目有地可落、有枝可依。”纪佳莹说。

  “落户这里,一切都变得简单!”山东朗朗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智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致力于人体生理音检测设备的研发与生产。2024年11月入驻中心后,遭遇发展难题,新投产的智能听诊设备生产线千瓦电力,原有电路无法满足需求。“问题反映当天,中心就组建了专项工作组。”公司总经理刘国栋回忆说,帮办员周菲第一时间向天衢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汇报,紧接着,工作组同步启动三项硬核措施,第一对接供电部门启动电路改造;第二协调齐鲁工业大学专家优化设备能耗;第三将电力扩容事项纳入施工绿色通道。

  28个工作日内完成从申报到送电全流程,比常规流程缩短三分之二的时间。如今该企业已在德州建立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数字听诊创新基地,产品覆盖12家基层医疗机构。

  平台是基础,机制是关键。要让项目不仅落下来,更能活得好、长得壮,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在招商方式、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上大胆创新。

  中心招商团队深入调研发现,京津冀地区存在大量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都有外溢转移的需求。“我们创新招商策略,精准对接这类有产业升级需求的优质项目,并借助专业运营公司,提供量身定制的入驻方案。”中心招商服务部主任张文涛介绍,这种机制有效避免了传统项目落户的冗长流程,让制度更灵活,响应更迅速。今年以来,已吸引山东标云数据服务、北京秀梦科技、山东聚核信息技术等12个契合新区产业方向的新项目签约落地。

  在这里,“拎包入住”不是口号。中心形成了集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中试量产、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多维发展模式。核心优势在于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帮代办”服务。“从用地手续、能评环评,到政策咨询、人才对接,我们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减少企业非生产性投入。”帮代办员周菲手持《企业服务通》手册向记者展示,“这本服务通像‘导航仪’,清晰列明了所有流程和要点,让企业省心省力。”

  此外,中心借助天衢新区政策优势,打造了与企业无缝衔接的政务服务圈:与京津冀鲁25个县市区实现89项高频服务跨省通办,形成政协协同;每月组织“京津德州技术产业”对接会,已累计促成12项合作;与中关村朝阳园共建双向孵化基地,北京研发项目可直通德州中试线。

  优越的区位叠加高效服务,使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迅速形成强大的产业“磁吸效应”。企业从最初的“试试看”,到如今的“扎下根”,生动诠释了它的吸引力与发展活力。

  在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A栋3层,原始天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位于A栋3层,与去年相比,研发区域扩大了整整5倍。“最初只租用200平方米办公区试水,现在已扩展至整层。”总经理王俊华展示着最新订单——山东高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刚刚采购了其自主研发的负离子墙面涂料,首批订单价值80万元,“落户后,我们年销售收入迅速突破1000万元,如今不仅自己决定扎根发展,还推荐了合作伙伴来中心考察。”

  类似的成长轨迹在中心清晰可见:德州橙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实现月产百吨,较实验室阶段产品耐久性能提升20%;易华集团完成超滤废水装置研发,获得500万元天使轮投资,带动了3000万元融资;中科晶圆碳化硅切割机生产线全线投产,填补省内技术空白。

  橙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碳纤维增强材料和环保型土工合成材料。然而在2023年后,企业发展遭遇瓶颈:公司既要研发、又要搞生产,原有的狭小空间不够用。在“北京研发、德州转化”的格局下,公司落户在中心。“这里既有生产厂房和产业配套,又能帮助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和业务制度,我们的创新成果直接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效率翻了好多倍,目前已大规模生产。”刘子范介绍。

  与此同时,中心注重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了全新的创新孵化器,由杭州交个朋友电商学苑全面负责运营。“我们为企业量身定制从核心技术转化到线上市场开拓的全流程服务,助力初创企业破茧成蝶,完成数字化转型。”电商学苑相关负责人温宇华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心企业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2.5亿元,完成专利转化12项,吸引高端研发人才53名。“这里已形成从研发、中试到量产的完整产业链条,京津冀的技术种子能在德州乃至天衢新区快速生根。”天衢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涛说。(刘潇)